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别范文篇1
关键词:中西文化;传统节日;对比;差异
世界是斑斓多彩的,对世界文化的描述也同样如此。这不仅仅是因为国家、民族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文化也是各具特色;也因为同一个文化现象,如果选择的观察视角不同,也会看到不同的内容,得出不同的结论。凡是有人类聚居的地方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中外古今都不例外。节日活动则是这种风俗习惯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
一、从传统节日的起源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中西传统节日的起源,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传统节日遵循着从起源、形成到衰亡这个自然规律。由于各国有着不同的国情,其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形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而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中国的封建社会绵延上千年,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方式源远流长,农业生产状况、农作物生长情况一直是老百姓心理情绪的晴雨表。因此,中国传统节庆活动都是依照农历上的节令产生的,人们通过丰收农闲时的这些欢庆活动,祭祀日月星辰,庆祝五谷丰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在古代,春节、清明节(古代称三月节)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由此可见,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之中,所以其传统节日当然不可避免地保持其农业色彩。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跟中国作为农业社会所厉行的历法和中国历法中所规定的节气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二、从传统节日习俗看中西文化差异
节日习俗则是在节日里出现的风俗习惯和庆祝方式。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庆祝活动,这一点中西方都相同。但中西方的节日风俗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从中亦能发现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节日习俗上有着一个很明显的差异,那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而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习俗则主要以玩乐为主题。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并且以家庭为单位。中国讲究饮食,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特色在于,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关于饮食本身的文明成果,而且内化为一种具有信仰、禁忌等文化意义的民族心理,成为文化的隐喻象征符号体系。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以具有文化意蕴的饮食风俗:如清明节的冷食与雄黄酒、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重阳糕与酒、端午节的粽子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等级制、家族式,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玩乐为主题。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快乐为目的,除必须的饮食营养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认为人生来有原罪,必须通过信仰上帝,参加宗教仪式和不断忏悔等才能赎罪,从而得到行令净化和快乐,因此西方的节日习俗不仅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注重宗教仪式后的一种身心季解脱式的愉悦和快乐。
三、从中国人过洋节及外国人过中国节看中西文化交融的现象
通过以上对中西传统节日的对比,可以看到两者源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两者并非井水不犯河水,而是有着诸多的天然相通之处。中西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曾经且还在继续发挥着传承文化的积极作用。具体看来,中西节日所不约而同地传承负载的文化内涵,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首先,就是两种节日文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如西方的圣诞节中,人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圣诞快乐;而在中国的春节中,人们则见面就是福禄寿禧的祝词。其次,就是传承尊老爱幼、景仰历史人物以及忠于爱情的文明薪火。中国有敬老节重阳节,而西方亦有父亲节、母亲节;西方有为忠于爱情的人们设立的情人节,而中国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七夕节。正因为两者之间的这些天然相同之处,当今时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之际,两种节日文化互相渗透、彼此影响,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前提。近些年,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重视洋节,特别是圣诞节,而对本土的节日特别是春节的兴趣有所淡化,这当然与商家不放过任何赚钱机会,大肆炒作有关,更与年轻人追求时髦有密切联系。但从根本来说则反映了我国通过对外开放,正在日益融入国际社会,这应该说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无可厚非。在中国人尤其年轻人逐步淡化春节的同时,国外对春节的好感和兴趣却日益浓厚。现在世界各地正越来越接纳中国的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全球化特征正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1]宋科.浅议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海外英语.2011(02)
[2]罗红.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的影响[J].琼州学院学报.2010(04)
[3]赵爱华.从中英文动物比喻的不同看中西文化差异[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别范文
虽然全世界的人类都会有饮食这一生活习惯,但是由于有不同的经济、政治、地域、天气、宗教等方面的不同影响,于是便形成了不同的饮食观念、饮食习惯等,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饮食文化差异。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值得我们加以研究。
1.饮食观念的差异
1.1中国的饮食观念
我国在封建社会的时候就重视农业而抑制工业,而且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支撑着整个国家过了2000年。艰苦耕作的农民们或者因为国家政策要交税,或者因为受到地主的剥削,或者因为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收获的粮食很实在很难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所以自古以来,解决温饱问题是很多中国人的主要矛盾。发展到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大家注重的不仅仅是温饱问题的解决了,而是更加注重饮食的质量了。于是,随着这浪潮,出现了很多专业的厨师,开始研究饮食文化,开始研究烹饪,开始研究食材的搭配等,所以我们中国人在饮食中很注重色香味俱全的搭配的,视高质量饮食为一种享受,而非仅仅只有充饥的功能。
1.2西方的饮食观念本文由收集整理
至于西方国家的经济一直都不比东方落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机械化大生产,人们的生活节奏又大大的提高,这造成了西方国家的人们对饮食熟视无睹,认为饮食仅仅是充饥果腹的手段而已。但是,从另一方面分析,他们采用了更科学、更规范和更合理的方式为自己的三餐搭配,很注重营养充足,适量搭配的健康饮食。特别是现代出现了营养学时候,更助长了他们在饮食方面的理性分析倾向,甚至根据不同人的身体状况来配给饮食。
1.3小结
总的来说,如果在西方国家注重营养搭配的基础上,再发展味觉上的享受,这才会使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更加完善,而且将有利于将西方人所说的chinesefood推向国际。
2.饮食内容的差异
2.1中国的饮食内容
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在,国家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但仅限种植业,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南方的米饭,北方的面食,都是中国的主食,可见,我们中国都是以素食为主。其实从东方人的体型就可以知道我们的饮食比较素,东方人都是以身材矮小、骨细肩窄为主。而且在中国经济落后的时代,很多平民百姓都买不起肉食,特别是在凭粮票购买粮食的时代,更加少有肉食,大概是在春节等重要的节日中,人们才舍得买肉食。但是现在中国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在人民的餐桌上找到越来越多的肉食,特别是过年过节,或者是招待客人的时候,鱼虾蟹、鸡鸭鹅、猪牛羊都常常出现。
2.2西方的饮食内容
在西方国家则比较重视牧业,特别是某些国家更加以动物发展出另类的文化,例如美国的牛仔文化,西班牙的斗牛文化等。而且西方很重视航海文化的发展,因而渔业也发展得很好,这两点决定了西方人以进食动物为主。再次,西方人因为注重营养的摄入以保证体能的充足,他们都很注重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所以西方人的体型都是高大肥胖、骨大肩宽为主。但是由于现在西方人摄入太多脂肪,营养师建议他们的餐桌上应多增加蔬果类的食物,以增强消化。
2.3小结
总的来说,中西方的饮食内容都有发生变化,素与荤的搭配也日催合适,健康饮食的观念也以深入民心。
3.饮食方式和餐桌礼仪的差异
3.1中国的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
因为中国以素食为主,大多书人都以筷子、勺子为主要的餐具,方便使用。很多外国人都不会用筷子,因为这与手的灵活度有关,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是属于心灵手巧的类型的,而外国人则比较豪放,所以比较难学会用筷子。
而平常饮食的方式,我们则大多以围餐为主,即放几盘菜在中间,大家喜欢吃多少便夹多少,尽量做到不浪费的原则。因为我们中国以前经济较落后的时候,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养成了中国人节俭的优良习惯,所以围餐就是尽量避免个人饮食的浪费。再次,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一家人一起围坐在餐桌前,互相夹菜,有利于维护家里和睦的气氛,无论是过年过节或是喜事丧事,一家大小都会坐在一起吃饭。长久以来,围餐已经成为家庭聚会的主要形式了。但是围餐也有不讲究卫生,容易传播疾病的缺点,所以现在如果是在公共食堂,大家都以一人一份饭菜为主,卫生观念以逐渐提高中。
3.2西方的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
西方国家的人们因为以肉食为主,所以他们以刀、叉、勺子为主要的餐具,而且刀子也分为切包和切肉的不同,勺子也分了汤和食物的不同使用,他们的排放位置也有严格的要求,但这也主要是为了方便使用。
而进食的时候虽然都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但是都以一人一份食物为主要的形式,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西方国家的文化讲求的是自主独立,讲求个性,若不断给客人夹菜,客人会觉得主人在强迫,没有礼貌。虽然缺少了互相夹菜的温馨,但是也多了一份卫生健康的保证。西方人的餐馆都是很安静的,因为他们觉得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是不文明的行为,而且很可能会打扰其他人进食的心情,侵害了其他人享受安静环境的权利,所以西方人在餐馆进食时要不不说话,或者很小声地交谈,尽量做到不打扰其他人。
3.3小结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各有特点,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生活习惯、文化氛围都造成的。现在随着世界全球化得趋势,中西方的饮食方式也开始走向日趋融合的方式,中国人经常吃西餐,西方人也开始青睐中国的食物,方式也随之得以变化。
4.烹饪方式的差异
4.1中国的烹饪方式
在中国,烹饪是一种民间艺术,因为中国烹饪追求的是随意性,而非像西方国家那样追求规范化。之所以称中国的烹饪时民间艺术是因为烹饪这艺术存在于家家户户中,食材的搭配、调味料的搭配都是随个人喜欢的,所以可能会出现明明是同一道菜,但是在不同地方食用会出现不同的风味。这些都造就了我们中国的八大菜系的形成,这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都各有特色,各具自己独特的风味。
4.2西方的烹饪方式
在西方,烹饪是机械化的,严格按照营养学来进行科学搭配,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了一种机械化的技术性工作。由于食客也只注重营养的摄取是否足够,这更放宽了厨师的烹饪技术限制。
4.3小结
在烹饪方式方面,中国注重的是随意性、和合性,而且烹饪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而西方注重的是营养的搭配,因而具有机械性,搭配单一乏味,缺少趣味性。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别范文篇3
关键词:饮食文化菜式命名菜单翻译
一、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中国文化则是一种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两种饮食文化的差别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原料种类、烹饪方式、进餐方式、菜式命名等几个方面。
(一)饮食观念不同
西方人饮食讲究科学,注重营养;中国人饮食注重艺术,讲究色香味搭配合理,只要口味好,感觉舒服,营养考虑不多。
(二)原料种类不同
西餐原料主要是动物类和海洋鱼类,辅以植物类,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类和淡水鱼类,辅以动物类。
(三)烹饪方式差异明显
烹饪方式的差异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西餐原料的处理较为简单,一般只有整体(Whole)、块(Cubes)、片(Slices)、丁(Dice)、泥(Mash)等几种形状;中餐十分讲究原料的粗加工,加工后的原料除有与西餐相同的几种形状外,还有卷(Rolls)、条(Strips)、段(Segments)、丝(Shreds)、粒(Grains)、末(Mince)、浆(Thickliquid)、汁(Juice)等,中餐的烹饪方法也比西餐形式更复杂,有煮(boiling)、煲/炖(stewing)、烧/焖/烩(braising)、煎(frying)、炒(stir-frying)、爆(quick-frying)、炸(deep-frying)、扒(fryingandsimmering)、煨(simmering)、熏(smoking)、烤(roasting/barbecuing)、烘(baking)、蒸(steaming)、白灼(scalding);其次是火候,西餐烹调火温适中,中式烹调特别讲究火侯,火候到味道好;最后是调味,西餐强调原料本味,中餐则要求原料入味,要求色、香、味俱全。
(四)进餐方式与饮酒文化各异
东西方进餐方式是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在饮食上的明显体现。刀叉与筷子、圆桌与条桌等各不相同,在菜式和道数上也是一分一合,互相对立,宴请礼仪、饮酒方式、席间气氛也各有差异,劝酒文化为中国所独有。
二、中国传统菜名翻译的基本原则
(一)通俗易懂
中国的菜肴极其丰富,中餐菜点的名称也美妙动听。但是,中餐菜名的特殊性也给翻译带来一定难度,比如中国传统名菜佛跳墙,由于英语很难完整反映出汉语菜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一些菜谱直接将其译为fotiaoqiang,这种译法不能有效地传递原文的形象,西方人也难以理解这种菜名。为了更好地表达其意思,我们可以翻译为Buddha’sFavorite。从外国游客的需求来看,他们最需要的是具体的事物或概念内容。在中国菜里,也有一部分菜名是可以用地名、人名、象声词或地方语来命名,为了保持原有特色风味,有时可采用音译法,如东坡肉(DongpoPork);毛氏红烧肉(ChairmanMao’sStewedPorkwithSoySauce)。
(二)典雅规范
抽象或带有联想性的菜名可以采用解释、删减、借用、改段更加典雅传神地翻译出来。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以前一直被译作Goubuli,外国游客不懂其中含义,若译作GoBelieve,效果就好得多,其英文发音与“狗不理”的中文意思“诚信”相对应,也显示出“狗不理”的品牌地位。
(三)雅中有变
“信、达、雅”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在中式菜肴与主食的英译中也是应当遵循的原则,但也要适时变通。如把“麻婆豆腐”译成“Thebeancurdmadebyawomanwhohasfleckontheface”,这种译法看后不仅使外国游客摸不着头脑,而且有时连中国人也不知所云。因此,在翻译这类菜名时,就不能拘泥于字面意思,如麻婆豆腐可译为BeancurdSichuanStyle,这样就考虑到了译文的接受者的感受,以达到中英文对等的功能。
三、涉外酒店中中餐菜单翻译
针对中餐菜单的命名特点,可以用以下方式对中餐菜单进行翻译。
(一)一般命名菜谱的翻译
翻译这类以菜肴内容和特色为主的菜单时,我们可以译出菜名的原料名称,刀法与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等。
1.以烹制方法开头的菜单
可以用“烹法+主料”的翻译方式来介绍菜肴的烹法和主料,例如:脆皮桂鱼(BarbecuedMandarinFish);红烧划水(BraisedCookedFishTail);回锅肉(Twice-cookedpork/Doublecookedpork);清蒸鳜鱼(SteamedMandarinFish),也可以用“烹法+主料+(with,in)辅料”的翻译方式来介绍菜肴的烹法和主料、辅料,例如:仔姜烧鸡条(braisedchickenfilletwithtenderginger);焦溜鱼片(FiredSlicedFishinSauce)。
2.以主料开头的菜单
可以以“主料+(with,in)辅料”的方式,介绍菜肴的主料和辅料,例如:梅菜扣肉(porkwithpreservedvegetables);鲜笋火腿(hamwithfreshbambooshoots);西红柿炒鸡蛋(scrambledeggwithtomato);杏仁鸡丁(ChickencubeswithAlmond);椒盐排骨(SpareRibswithPepperandSalt);芥末鸭掌(duckwebswithmustardsauce);葱油鸡(chickeninscallionoil)。
3.以形状或口感开头的菜单
可以采取“形状(口感)+主料+(with)辅料”的方式,介绍菜肴的形状(口感)和主料、辅料,例如:芝麻酥鸡(crispchickenwithsesame);橙皮兔丁(dicedrabbitwithorangepeel);时蔬鸡片(slicedchickenwithseasonalvegetables),也可以采取“口感+烹法+主料”的方式来介绍菜肴的口感、烹法和主料,例如:香酥排骨(crispfriedspareribs);水煮嫩鱼(tenderstewedfish);香煎鸡块(fragrantfriedchicken)。
4.以人名或地名开头的菜名
可以采取“人名或地名+主料”的方式或“人名(地名)+烹法+主料”的方式进行翻译,介绍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烹法和主料,例如:四川水饺(Sichuanboileddumpling)(Sichuanjiaozi);东坡煨肘(DongPostewedporkjoint);北京烤鸭(BeijingRoastDuck)等。
5.突出色道的菜名
中餐菜有时把含蔬菜(vegetable)的菜肴称为翡翠,把鸡蛋(egg)称为木须,用芙蓉指鸡蛋清(eggwhite)。翻译这些菜名时,可以把这些用料的名称统一起来,例如:翡翠培根炒饭(friedricewithbaconandmixedvegetables);翡翠烧麦(steamedvegetableshaomai);蟹肉芙蓉蛋(crabmeatwitheggwhite)。
(二)浪漫色彩的菜谱的翻译
中国菜肴名称中有相当一部分菜名浪漫,让人浮想联翩。这类名称往往利用菜肴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点,烹调方法的特点及造型上的特点,为迎合食客的心理,赋予菜肴象征吉祥如意的名字。这类菜名既不反映原料,又不反映烹调方法。在此情况下,就不能用直译的办法,需要考虑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译出其所指内容,使译文实现向外国游客传递食物的相关信息的预期功能。例如:左宗鸡GeneralTso’schicken――Amouthwateringdishmadewithlargechunksofmarinatedchicken,sautéedwithscorchedredchilipeppersinspecial,tangysauce;全家福(happyfamily)―acombinationofshrimps,pork,beef,chicken,lobster,andmixedvegetableswithbrownsauce;青云直上rapidpromotion―bittergourd;龙虎凤大烩(ThickSoupofSnake,CatandChicken);发财好市(BlackMossCookedwithOysters);彩凤喜迎春(BakedChickenandFriedQuailEggs)。
(三)东西文化冲突较大的中餐菜名的翻译
为消除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就要考虑其真正的原料构成,以达到其应有的功能。例如:红烧狮子头(stewedporkballinbrownsauce),童子鸡(baby/tender/youngchicken),红莲白雪藏龙(shrimpwithshelledoliveseedandeggwhite),龙虎凤大烩(thicksoupofsnake,wildcatandchicken);龙凤呈祥(stewedsnakemeatandchicken)。以上菜名的“狮子头”、“龙”、“凤”若照直译成英语,势必会产生文化上的冲突,功能适得其反。
影响菜单翻译最重要的因素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观察事物的方式,不同的信仰、价值观,我们要在菜单翻译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上架起一座更好、更便捷的桥梁,让中国的美食飘香全世界。
参考文献:
[1]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袁晓红,唐丽霞.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翻译[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3]郭登合.中餐菜单的英译翻译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08,(11).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别范文篇4
关键词:中西差异饮食文化餐饮礼节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丰富了全球的饮食文化。
一、从筷子与刀叉文化看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它和筷子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观念。中华饮食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子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子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们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二、烹饪方法的差异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体现着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所以烹调在中国一直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由于发展十分成熟,已经脱离了完全根据菜谱操作的方法,发展到较高级的阶段,每一道菜的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变化,以适应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比如蘑菇炒牛肉,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的色和味宜清淡些;对于江苏一带的人来说,调味中可加糖,但是面对川湘顾客,则应多放辣。中国的烹饪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炒、炸、焖、爆、煎、烩、煮、蒸、烤、腌、冻、拔丝、糖醋等,做出的菜肴让人眼花缭乱。在烹饪大师的眼中,做菜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深的学问,即使是同一道菜,不同的厨师会做出不同的口味来。而西方则不同,可以说是相当的理性,他们的烹饪相应的变化较少,同一道菜从洛杉矶到纽约口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虽然显得单调,但是简单的工艺却使得他们能够在大规模的商业化中取得惊人的成功。西餐菜肴烹饪的方法主要是烧、煎、烤、炸、焖,各种原料很少集合烹调,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即使是调味料也是现吃现加。烹饪的全过程比较规范,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的时间精确到秒,厨师好像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烹调成为一种机械的工作。肯德基炸鸡只要按方配料,油的温度,炸鸡的时间,依规范行事即可,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美国的食品广告铺天盖地,但万变不离其宗,炸鸡、炸薯条、炸鱼块,其菜肴加工方法简单,基本是机械的混合,所以菜肴的种类极少。
三、餐饮礼节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综上所述,饮食文化的交流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填补和着彩的作用。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别范文篇5
一个健康的人,每天饮食应该提供10460kJ热量。在46%的非洲国家中,大部分人营养不良,他们每天平均缺少1255kJ热量。
让我们走进5个国家的5个家庭,看看他们在一周内能请我们吃些什么。
不丹不丹是与中国西南部毗邻的一个国家。南凯一家居住在该国的辛赫。他们全家都围坐在一周内要吃的食品周围,其中大部分食品都是他们自己生产的,其余的食品是在附近市场上购买的。该市场离他们家有3h的路程。他们的食品主要是粮食和蔬菜,这些食品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此外每周他们还吃一次肉和一次咸鱼。这个家庭的饮食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而且还有赖于种植什么产品,这是因为电力供应不足而不能保存食品。不仅每顿饭的变化不大,而且每天的饮食也大同小异。他们有一台从政府租来的磨,用磨出的东西付租金。
每个家庭成员一周平均饮食费用:0.5欧元。
周平均工资为9.19欧元,平均寿命:62岁。
美国美国的家庭食品一般是制成品居多,从奶油、巧克力、三明治,到热狗香肠,没有几样天然食品。
家住加利福尼亚的卡文一家也不例外,尽管他们家的饮食不是最次的。据专家们介绍,美国人的饮食是油脂多、糖多、蛋白质多。而且美国人在吃水果之前爱喝大量的饮料。他们餐桌上从来不缺少猪肉和牛肉,此外还有面包和甜食。卡文一家经常光顾麦当劳快餐店,以满足两个儿子的喜好。卡文夫妇的工作时间不一样,因此很少有机会一起出去购买食品。
每个家庭成员一周平均饮食费用:36.5欧元。
周平均工资:660欧元,平均寿命:78岁。
古巴拉蒙和科斯塔夫妇及两个孩子住在离古巴首都很近的马里亚瑙区。夫妇二人都有工作,但是要不上政府给他们基本食品补助,他们的工资根本不够维持家庭生活。古巴家庭的厨房里几乎和所有的加勒比国一样,基本上都是新鲜食品,最典型的饭菜是豆饭。除此之外,肉、鱼或鸡蛋等食品就要看市场上是否有售和家庭收入的多寡了。但是新鲜蔬菜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有青豆、土豆、木薯和黄瓜等。水果是经常吃的,但是从来不在饭后吃。柠檬水是最普遍的饮料,例如芒果、木瓜和西瓜等。
每个家庭成员的周饮食费用:18.4欧元。
周平均工资:25.5欧元,平均寿命:77岁。
日本浮田一家住在东京,他们家庭延续了日本人的传统饮食习惯,基本食品有:大米、鱼和藻类食品,还有生鱼和豆制品。但是日本人不排斥西方食品,例如可口可乐、酸奶和沙拉等。日本的饮食习惯有利于人的长寿。他们的饮食品种可以和富有营养特点的地中海食品相媲美。但是他们摄入的蛋白质多,维生素少。日本生活费用十分昂贵,食品也不例外。
浮田小夜是家庭主妇,她每天都带着两个孩子到附近的市场采购食品。尽管她家里有汽车,但是由于超市附近没有停车场,她经常骑自行车去买东西。自行车上装有非常实用的筐,可以放很多东西。
每个家庭成员一周饮食费用:72.30欧元。
周平均工资:647.3欧元,平均寿命:83岁。
马里纳托莫以经商为生,一周的食品变化不大,主食有玉米、高粱、大米、罗望子、蔬菜和当地特有的一些产品。他们每周到市场上采购的东西只有蔬菜鱼肉。全家15口人,有7个孩子,天不亮就在一起吃早饭。家中两位妇女早早点火做饭,用酸奶和罗望子水同大米一起煮。罗望子水是用水浸泡罗望子后得来的。有时候吃一些玉米面或小米面做的油炸食品。他们的午餐菜主要有西红柿、葱头、咸鱼。
晚餐主要是一种名叫“托”的食品,其实就是用玉米面做成的饼。此外还有“奥克拉汤”。“奥克拉”是当地的一种蔬菜名称,加上红辣椒和其佐料,可以做出一道当地人非常喜爱的汤。
每个家庭成员一周食品费用:2.58欧元。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别范文篇6
【关键词】《随园食单》饮食理念启示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117-02
《随园食单》系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著,因其自号随园老人,所以该书亦以“随园”命名。本书共分14单,也就是今天意义上的“章”,包括“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茶酒单”,除记述一些具体饮食品种的制作方法外,还蕴涵着丰富的饮食理念和思想,中国自古强调“药食同源”,所以对其中的饮食理念进行探讨,不但可以在一定层面上传统的中药文化,而且对我们调整饮食结构、形成健康饮食方式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一、遵循食料的自然本性
食料是饮食构成的根本,绝大多数食料均来源于自然,所以人类的饮食习惯与饮食结构就颇受所处环境制约,因为“饮食是一种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等有密切的关系。”唐代药学家孙思邈则具体论述了环境差别对饮食的影响,“关中土地,俗好俭啬,厨膳肴馐,不过菹酱而己,其人少病而寿;江南岭表,其处饶足,海陆鲑肴,无所不备,土俗多疾而人早夭。”在此基础上。袁枚更是进一步提出了一定要遵循食料本性即自然性的观点,所谓“物有本性,不可穿凿为之,自成小巧。即如燕窝佳矣,何必捶以为团?海参多矣,何必熬之为酱。”如果这样做了,那就是“矫揉造作,以桤柳为杯榜,全失大方。”遵循食料自然本性的另一点就是在操作上一定要保持食物的原味,才能使人得到食用后的享受,故袁枚在本书《戒单》中就列有“戒外加油”条指出:“俗厨制菜,动熬猪油一锅,临上菜时,勺取而分浇之,以为肥腻。甚至燕窝至清之物,亦复受此玷污。”如此不但使食物的原味大打折扣,有时甚至还会消失了原味,根本无法实现品尝美味的初衷。
的确,运用原生态食料制作的饮食,得到的口感肯定和运用加工过后的食料制作的感觉截然不同,其中的营养估计也会有一定差别,如该书所载,“西瓜被切,略迟不鲜,竟有制以为糕者。”众所周知,西瓜“味甘性寒”,能够解暑热,疗喉痹,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但若将之制成西瓜糕,其本来的效用是否能够发挥就值得探讨。不过即采即食却受明显的季节与地域限制,若按这一理论食用饮食,那地域之间饮食的互相享用也就成为问题。
食品工业的出现虽然使食料的自然本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失,但其却使之与餐桌之间的距离变长,季节与地域限制的难题也得以解决,不过,随之产生的就是由于“田园式的食物生产模式被割裂”,造成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成为了常态,食品安全也就由此产生。所以当人们日益关注食品,安全的时候,如果且不论食品工业的经济效益和价值,随园主人的“食料自然本性”观念却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二、遵循食料搭配的彼此相和性
健康的食料搭配是饮食发展的标志,但食料的搭配受食料本身物理性质及搭配后化学反应及对人体健康度的制约,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说,食料搭配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知而逐步完善和丰富起来的,如南瓜作为日常食料,大多数人喜欢食之,但如果“同羊肉食,”则“令人气壅”,且“忌与猪肝、赤豆、荞麦同食。”由此可见,食料搭配的根本原则就是必须遵循对人体的适合及健康度。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饮食已不仅仅满足于维持生命,而是不断追求饮食的享乐功能,因为人类的动物本性使其在通过饮食解决了饥饿感后,便要开发饮食的享乐功能,“这个功能是在维持生命的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饮食享乐,起因于食物的滋味,滋味与营养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一回事。人们追求食物的精美,当然营养不能缺乏,但主要是为了获得美味,以求饮食的舒适。人类越是发达,其追求味美的趋势就越大……可以这样预测,饮食的未来发展将主要是追求味道,以不断提高饮食享乐的水平。”所以袁枚提出,“凡一物烹成,必需辅佐,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他的这种观点对开发饮食的享乐功能颇有借鉴意义。但中餐毕竟讲究调和,即不走极端、不让单独的食料要素占据“霸权”地位,而要作到均衡合理,从而体现中餐的中和之美。
不容否认,也正是因为开发饮食享乐功能的推动,在食料搭配时,人们竟忽视了彼此之间的相和性,仅以昧感和经济价值作为衡量标准,使得食品添加剂泛滥于食品之中,客观地说,“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专门加入的物质”,这种东西确实在满足人们对食品的外观品质、口感品质、方便性和保存时间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在使用这些东西的同时,操作者却忽略了哲学上的两个命题,物质的质量互变规律和物质的同一性规律。当添加的东西超过了一定的量后,就会使食物向相反方面转化,即变成有毒食物;当原生态的物质和其他物质混合在一起后,其多多少少会产生一定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能导致食物的本来性质发生一定的转变,当人体食用了这样的食物后,出现问题也就成为了必然。所以人类面对添加剂时,有关科学研究人员及食品操作人员掌握一定的“食料搭配相和”知识是极为必要的,由此可见,随园主人的理论给了我们以重要的提醒。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别范文篇7
[关键词]文化商务礼仪差异
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它在商务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国家间文化传统的差异,世界上各个国家间的商务礼仪文化也是既有其国际性,又有其民族性。以儒家道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就必然导致中西方商务礼仪千差万别。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了解不同文化下商务礼仪的差异,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交际障碍,消除文化冲突,实现更加有效的交际。概括来讲,造成商务礼仪这种差异的主要有中西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时间观、饮食观、语言习惯及非语言习惯等。为此,下面本文将就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的影响。
一、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人生的价值都是体现在它的社会价值之中,重视社会价值,否定个人的自我主体性,人生的道义往往与“忘我”相联系。汉语中有“光宗耀祖,显赫门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等字句,都是这一观念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总是把个人或自我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考察,从社会价值出发判断评定个人价值,而不是从个人出发构建社会价值。它所追求的是一种群体和谐、稳定的伦理道德社会,个人不能脱离社会,个人有个性,应该弘扬个性,但个人永远不能置于国家、集体之上。
这种非自我主体性的价值观念与西方的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大不相同。西方文化中,个人是社会的本位、目的和核心,追求个人利益的能动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应将个人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他们主张利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个人具有最大全力满足自己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的权利,主张个人具有自己生活上的隐私权。
下面我们以中美文化中对年龄看法的不同对中西价值观念的不同加以说明。
美国文化重视青年。青年代表着未来,是可能和希望的象征。而老年人则成为相对不受重视的群体。与之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中则强调尊重长者。长者是智慧、权力和权威的象征。汉语习语中就有很多体现了这一价值观念。如“宝刀未老”、“老当益壮”、“姜还是老的辣”等等。在汉语的称呼中,对待年长者常加称一个“老”字以示尊敬。如“老领导”,“老先生”,“老同志”等。甚至在姓氏后面加一“老”字以示对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称。如“刘老”、“张老”等。而在西方,和年老者谈话时应尽量避免提及年老的事实,即使涉及有关内容,也总以委婉的形式出现。如用senior代替oldman,用elderly,advancedinage代替old。
另外,西方人过分推崇自己,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从而使人际关系非常冷漠。在对待隐私的问题上,中西方人的观念有很大不同。在西方人眼里视为“隐私”的事情,在中国人眼里却是关心他人的具体体现。如见面后寒暄,询问别人的年龄、籍贯、职业、收人、婚姻状况、家庭情况、体重等都属于很正常的事情。而在西方,这些都属于隐私,询问这些问题均被视为有失礼貌的。在中国,老朋友可以不用敲门就“登堂入室”,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即使是一件小事要问,他们也需要先打个电话,问主人是否方便。
二、时间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对时间的认识是一种环形时间观念。道家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出于“道”,经过生长变化之后又都复归于“道”。在道家思想中,生命都有一死,但死不是绝对的,它只是宇宙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道”的展开过程中,先是逝,是远,最后是反,反也是返,即回到本原的道中。宇宙生命是一个大循环,个体生命之死,只是回到宇宙整体生命这个大熔炉中,投入整体的生命再造之中。阴阳五行说认为,阴和阳的相互推移和相互转化,导致了昼明夜暗交互轮回,春暖、夏暑、秋凉、冬寒周而复始,以及六十甲子为一个周期的气运变化。这些以阴阳交替盛衰为根源的循环过程,就形成了自然界的时间结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灵活性较强,可以随意支配时间,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中国人不重视预约,有时即使预约,也不严格遵守约定时间。
与东方人环形时间观念不同,西方人信奉的是线形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一条有始有终的直线。他们使用时间非常精确,做任何事都严格按照日程安排,时刻保持着一种对时间的“紧缺”感。
在两种不同观念的支配下,各种文化里的人对时间的处理方式也不同。比如说,在美国商人的眼中,时间永远是金钱。“开门见山吧”,他们愿意在第一次会见时就能得到口头的承诺。“我们是不是说定了?”会谈中,他们不喜欢停下来或者保持沉默。他们习惯了集中精力、速战速决。因为他们的线形时间观念只是注重现在、计划未来,所以为争取时间应该及早地进入正题。
而中国人经商乐于感情投资,喜欢投其所好,送点小礼物,或通过宴请对手,在推杯换盏中边吃边谈。所以商务活动进展缓慢。中国商人不喜欢美国人急于求成的态度。以生意为中心的美国人和欧洲人都认为应该在双方协议好的一段时间内完成具体任务。中国人则更看重长远的相互信任。
三、饮食观
“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反映了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在中国,饮食已上升到了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中国菜肴强调“五味调和”和“色、香、味、形、器俱佳”。以追求味美为第一要求,致使营养问题成为影响中国饮食科学性的最大弱点。西方人饮食重科学、讲求营养。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等的要求。他们追求清淡少油,强调使用新鲜原料,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味道。摄取食物时基本上是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饮食的,饮食只是一种手段,吃得也较为简单,享受在饮食中基本上不占重要位置,所以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传统的宴席上,大家围圆桌筵席而坐,这就首先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置于中心,人们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这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西式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讲究优雅温馨,富有情趣和礼仪,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中国人吃喝出声与西方人吃喝不出声,反映着中西饮食文化的根本差异。中国人既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至乐之中自然以享受为第一要务;反过来,西方人仅把饮食补充能量的一种手段,难免就要为进食制定清规戒律。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女士优先、尊重妇女”是人们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宴席中,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四、语言习惯
在中国,保持低调、谦虚是一种美德,所以对别人的赞扬总是自谦,如“哪里”、“不好”、“不行”、“还不够”等,而这不符合西方文化传统,特别是美国。虽然这在中国文化中合情合理,但他们把这种过谦视为自卑,在人面前显示自己是无能之辈。中国人讲究贬己尊人,把自己的家叫“寒舍”,自己的作品叫“拙作”,称对方为“您”,对方的意见为“高见”、“宝贵意见”。而英语中的敬语和谦词则非常少见,在英语环境里,不管谈话的对方年龄多大、辈份多长、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您、您老、鄙人”等敬谦语。我们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面对别人的赞扬和祝贺时,中国人常会说出一连串的“哪里,哪里”、“您过奖了”、“我做得不好”、“不行,不行,还差得远呢”等自谦语。这往往使他们因为自己的话被直言否决而感到中国人不讲礼貌。因为,在西方文化里,夸赞人家的人总是希望对方对他的赞扬做出肯定的评价和积极的反应。西方人在听到别人的赞扬时,总是毫不犹豫地说声“Thankyou”,这在中国人看来显然是堂而皇之的接受了别人的赞扬,是非常不谦虚的。
中国人见面时总喜欢问一声“您吃饭了吗?”,“您去哪儿?”。这在国内人听了非常亲切,可要是放到欧美国家说,他们听了就会反感。前面提到,西方人最不喜欢别人过问和干涉他们的个人生活。你问他去哪儿,他会认为你这是在打听他个人私事;你问他吃饭了没有,他会误认为你想请他共进午(晚)餐。在西方国家譬如英国,人们见面时总习惯于问一声“今天天气怎么样?”。
五、非语言习惯
中西文化差异也大量存在于非语言习惯之中。商务活动中,举手投足之间往往都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通常,非语言习惯包括手势语、身势语、目光语、体距等。
现代商务礼仪中最常见的非语言习惯首推握手。在西方国家,两人握手后马上松开,两人的距离也随即拉开;而中国人为了表示热情和尊重对方,常常握住对方的手久久不放,还十分满足的闲谈消磨时光,有时还往往拍打对方的肩和背,对此西方国家的人会觉得就窘迫不堪,他们认为体距太近会显得过于亲密。
耸肩,也是许多西方国家常见的身体姿势。他们在耸肩时,常常表示“有什么办法呢?”、“我不知道”、“无能为力”,而在中国我们在表述上述意思时只是摇头或摆手。
在听别人谈话时,中国人总是习惯于默默地听着,并且认为此时提出问题打断别人讲话时非常不礼貌的,是不谦逊和爱挑剔的一种表现。而西方国家的人则对此感到非常疑惑,认为你这样做表示你没有好好听,要么就是厌倦和生气了,这时他们会不高兴的一再重复。因为在西方国家如美国,他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不断做出各种反应,提出各种问题。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商务礼仪,当今世界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经济碰撞、摩擦日益增多,要想成功地进行商务活动,就必须了解西方文化的特点,从文化层面上更好的理解各国的商务礼仪。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行为,避免产生不经意的误会,以有利于与贸易伙伴培养感情,促进商务活动的成功开展。
参考文献:
[1]吴熹:跨文化交际语言得体性分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
[2]卞浩宇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
[3]胡文仲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高华伟: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念.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6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别范文
【关键词】饮食习惯;饮料;乳;学生;市区人口
【中图分类号】R179R153.2R15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9)02-0118-04
不健康饮食相关行为由导致高能量高脂食物过多摄入、营养食品(牛奶、蔬菜、水果)摄入过少、不良饮食习惯(偏食、过多零食、不吃早餐)、不健康减肥行为等构成,是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1]。各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对儿童饮食行为的监测,因为这些行为和营养摄入(能量、营养素的质和量)、不良生活方式等,都是导致儿童少年肥胖、营养不良的直接原因[2];通常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愈高,行为因素在青少年营养问题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愈大[3]。2005年我国对18个省市进行的“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研”汲取美国YRBSS问卷内容,增加了有国情针对性的指标,组成基本完善的指标体系,取得大量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信息。本文据此对城市青少年进行分析,首要目的是比较不同社会经济群体中各类不健康饮食行为的流行现状;其次,通过分析这些行为在学生群体内的性别、年级特征及其个体聚集性,为各级卫生、教育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北京等18个省市的城市中学生群体。对象从初一至高三年级分6组,年龄12~18岁;91.7%为汉族,民族学生随校自然参与。在知情同意基础上,匿名填写问卷;现场质控达到要求。受试者共177115人(男86522人,女90593人)[4],初一至高三年级男、女生人数分别为13345,14401,9729,20406,18014,10627和12114,13608,9990,23445,18873,12563人。
1.2方法与指标省级样本包括好、中、差3个社会经济片区。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测试队,按《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研细则》规定的方法进行调查。通过广泛动员,获得学校积极配合。由7项指标组成体系,各按程度分3等(除①、⑦以“过去30d”为时段外,其余指标均以“过去7d”为限):①喝软饮料,≤1次/d,很少喝;2~3次/d,不时喝;≥4次/d,频繁喝。②吃甜点心,≤1次/周,很少吃;2~7次/周,不时吃;≥2次/d,频繁吃。③吃西式快餐,0次/周,不吃;1~4次/周,不时吃;5~7次/周,频繁吃。④偏食,回答“是”者。⑤不喝牛奶(/酸奶/豆奶/豆浆),6~7d/周,每天喝;1~5d/周,有时喝;0d/周,不喝。⑥不吃早餐,7d/周,每天吃;3~6d/周,有时不吃;0~2d/周,不吃/少吃。⑦不健康减肥行为,采取“限制某类食物”、“故意呕吐”、“长时间禁食”、“擅吃减肥药”4种行为之一。最后,根据上述定义确定频繁喝软饮料、频繁吃甜点心、频繁吃西式快餐、偏食、不喝牛奶、不吃早餐、不健康减肥等7项为不健康饮食行为。
2结果
2.1不同性别和年级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检出情况表1显示,各饮食行为随年级的程度分布。男、女各年级“不时”和“频繁”喝软饮料者都占2/3,但其中后者分别仅占2.7%和1.5%;年级越低,报告率越高。女生“不时”、“频繁”吃甜点心者都显著超过男生,而初中生显著高于高中生。女生“频繁”吃西式快餐率低于男生,但其“不时”吃者比例更高,故两者相加略高于男生。男初中生高于高中生,而女生随年级增高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女生偏食者(39.8%)高于男生(37.1%);男女都随年级增高而上升。男、女生“不喝牛奶”率接近,但女生“每天”喝者较多;男女都表现为高中生“不喝”、“有时喝”者较初中生更多。有8.6%和7.8%的男、女生“不吃/少吃”早餐;男女都在初三、高一出现一个小高峰。女生中有不健康减肥行为者(24.2%)显著超过男生(10.1%),年级越高,差异越大。高一、二年级女生该行为检出率≥28%,是女中学生最常见的饮食危险因素。
2.2不同经济片区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比较表2对不健康饮食行为的分片比较结果多样。仅“不喝牛奶”一项好片检出率低于中、差片,而频繁喝软饮料、频繁吃西式快餐都显现为好片>中片>差片,梯次下降(图1为不同年级不同经济片区男生频繁喝软饮料检出率。女生略)。偏食、不健康减肥行为检出率好片都显著高于中、差片;频繁吃甜点心、不吃早餐则好、中片显著高于差片。
2.3不健康饮食行为的聚集情况表3显示,男、女生有1项以上不健康行为者分别占53.2%和62.4%,反映出这类行为普遍存在的现实。女生检出率高于男生,且随年级增长而上升,与女高中生“频繁吃甜点心”、“偏食”、“不健康减肥行为”等交叉发生率较高有关。构成比分析提示,男生个体行为聚集程度较低(仅1项者占74.6%);相反,27.8%和5.6%的女生同时有2,3项,显著高于男生的20.7%和3.6%。男女生同时具备7项不健康饮食行为中的4项以上者都不足1%。
2.4不健康减肥行为的聚集状况表4示,大多数采取不健康减肥行为者(男86.7%,女87.9%)倾向于使用单项方式;女生采取2~3项者多于男生,但4项同时采用者较男生少。
3讨论
本研究所设立的指标体系基本上概括了我国青少年人群较普遍的不健康饮食行为;同时针对饮食行为的多样化特征,对这些行为的群体分布和个体聚集性进行综合分析[5]。多数指标引自美国YRBSS监测内容,如频繁喝软饮料,吃甜点心、快餐,不健康减肥行为等。来自欧美国家的大量研究提示,这些行为的发生频度和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存在较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6-7],这就为本研究采用同样的量化方式提供了依据。本研究还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增加了偏食、不吃早餐等指标,因为这些不良饮食行为不仅导致对优质蛋白质、蔬菜水果的摄入不足,引发营养不良(迄今仍普遍存在于我国青少年),同样也不利于对肥胖的防治[8]。学生们对问卷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喝软饮料,从“
本研究从地区、年级、性别差异等角度分析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的群体、个体集聚性。理论依据是:这些集聚性和青少年的生活环境、身心发育特征密切关联,通常集聚性越高,健康危害越大[12]。对地区差异的分析在不同社会经济片间进行,多数不健康饮食行为有明显的“好”>“中”>“差”的趋势,尤以频繁喝软饮料、吃西式快餐、不健康减肥行为(检出率高)等指标敏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差异,通过生活水平(家庭收入、可支配性支出)和社会环境(物质、环境可及性等)等发挥作用,社会文化(都市化、生活现代化、信息多元化等对生活观念和方式变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易受大众媒体、流行时尚等影响[13]。今后我国学生中的不健康饮食相关行为将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持续上升。相比之下,不吃早餐、偏食等行为受环境的影响相对小,但它们在反映不健康饮食行为的个体聚集性方面同样发挥积极作用。
分析性别差异的实际意义表现在:(1)许多不健康饮食行为有性别差异,如男生频繁喝软饮料、吃西式快餐等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频繁吃甜点心、不健康减肥等行为显著高于男生。这些都与其生理特征、个好、食欲食量等密切相关。若在干预过程中对这些差异应用得当,可适时、适度发挥保护作用。(2)性别差异对个体集聚性有重要影响。较多男生集中表现出1种行为,多为频繁喝软饮料、吃西式快餐、不吃早餐等,女生则主要由频繁吃甜点心、偏食、不吃早餐和不健康减肥行为等组成,个体集聚性更强。和其他类健康危险行为(暴力、成瘾行为等)明显不同的是,女生的不健康饮食行为表现更具多重性,须从更广泛的角度提供干预。
本次选择年级而非年龄为分析参数,因为它比年龄更确切反映个体的认知水平兼顾生物学特征。无论男女,频繁喝软饮料、吃甜点心、吃西式快餐、不吃早餐等不健康饮食行为都表现为年级越低,发生率越高;相反,偏食、不喝牛奶者的比例高中大于初中。提示认知的影响作用具双向性。前者提示预防肥胖的营养教育重点宜放在青春早期,后者提示高中的营养教育应更多采取启发式,帮助学生在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巩固良好的生活行为。对不健康减肥行为的个体集聚性分析从另一角度揭示认知对行为的很大影响。较早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男生、多数女生试图采用长期限制某类食物的方式(如不吃肉)来“减肥”,不过女生中也不乏长时间(24h以上)禁食,服减肥药(茶)甚至呕吐腹泻等方式者[4]。初一男生同时采取4种不健康减肥行为者较高,因为他们对肥胖的成因和科学减肥的原则(合理膳食+有氧锻炼+生活方式改变)缺乏正确认知,误听人言,胡乱减肥;甚至一边“减肥”一边大喝软饮料,或饿上几天即去快餐店饱餐一顿。如此减肥肯定不能奏效,更无法持久。与减肥男生(大多属真正的肥胖)不同的是,采取不健康减肥行为的女生属真正肥胖者不足1/4,其余则仅为超重、正常体重甚至低体重。换言之,后者的减肥行为很大程度上带有盲目性,其动机(如“以瘦为美”,或将青春期正常的皮下脂肪分布误认为是“发胖”)也属认知缺陷的范畴。盲目的、不健康的减肥行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可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凡已开展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研的发达国家都将其列为对“不健康饮食行为”的重点监测内容[14]。
伴随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今后我国学校卫生领域将逐步把预防“不健康饮食行为”提上议事日程。为使防治措施更具针对性,宜采取以下策略:(1)采用知-信-行模式,通过传授正确知识(如平衡膳食、科学膳食制度、肥胖和营养不良的成因、什么是科学减肥等),树立健康营养的自觉意识,在此基础上培养良好的饮食行为。(2)通过建立健康促进学校,为实施营养教育活动,创造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3)采用生活技能(尤其是决策技能、人际交流技能、创造性思维技能等)参与式教育,是迄今国内外公认的改变饮食行为的最佳模式[15]。宜在完善试点工作,总结成绩、经验的基础上,向全国推广。
4参考文献
[1]季成叶.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289-291.
[2]GRUNBAUMJA,KANNL,KINCHENSA,etal.Youthriskbehaviorsurveillance:UnitedStates,2001.JSchHealth,2002,72(8):313-328.
[3]HILLAJ,SPEARRN,PAMELAA,etal.Adolescenthealthbehaviorsandrelatedfactors:AReview.HealNurs,2005,18(2):82-93.
[4]季成叶,主编.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52-58.
[5]CHENMY,CHOUCC,YANGRJ.Consideringthefactorsofgenderandbodyweightinthepromotionofhealthybehavioramongadolescents.JNursRes,2005,13(3):235-242.
[6]NEUMARK-SZTAINERD,STORYM,RESNICKMD,etal.Correlatesofinadequatefruitandvegetableconsumptionamongadolescents.PrevMed,1996,25:497-505.
[7]LIEBMANAM,PELICANAS,MOORESA,etal.Dietaryintake,eatingbehavior,andphysicalactivity-relateddeterminantsofhighbodymassindexinthe2003WellnessintheRockiescross-sectionalstudy.NutrRes,2006,26:111-117.
[8]LIENN,LYTLELA,KLEPPKI.Stabilityinconsumptionoffruit,vegetables,andsugaryfoodsinacohortfromage14toage21.PrevMed,2001(4):217-226.
[9]VEREECHENCA,STEFAANDE,HENAUWS,etal.Adolescents'foodhabits:Resultsofthehealthbehaviourinschool-agedchildrensurvey.BritJNutr,2005,94:423-431.
[10]GERBERDINGJL,POPOVICT,STEPHENSIW,etal.Youthriskbehaviorsurveillance:Unitedstates,2007.MMWR,2008,57(4):6-34.
[11]季成叶.中国青少年生长与营养状况变化和改善策略.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4(5):525-529.
[12]HEKA,KRAMERE,HOUSERRF,etal.Definingandunderstandinghealthylifestyles:Choicesforadolescents.JAdolesHealth,2004,35:26-33.
[13]GILES-CORTIB,MACINTYRES,CLARKAONJP,etal.EnvironmentalandlifestylefactorsassociatedwithoverweightandobesityinPerth,Australia.AmJHealthPromot,2003,18(1):93-102.
[14]NEUMARK-SZTAINERD,STORYM,HANNANPJ,etal.Weight-relatedconcernsandbehaviorsamongoverweightandnonoverweightAdolescents:Implicationsforpreventingweight-relateddisorders.ArchPediatrAdolescMed,2002,156:171-178.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别范文篇9
[关键词]中餐菜单西餐菜单结构性差异文化差异翻译原则
一、引言
中华美食源远流长,独具魅力,中餐菜单的英文译名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的脚步越来越大,来华参观的外国游客也越来越多。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各种餐厅、饭店,外籍游客的身影也将越来越频繁。为了方便外国客人的用餐,弘扬中国独具魅力的餐饮文化,中餐菜单的英译日益显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餐菜单的英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传播工作,一份中餐菜单的优秀英译,应基本满足外国客人用餐的便利,还可以让外国客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这就要求译者首先要准确了解、熟悉每一道菜的原料、烹调方法,还要对中、西餐菜单的差异有所把握,从而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二、中、西餐菜单的差异
由于地域差异,世界各国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饮食和烹调方法,并各自承载着丰富的民俗风情。中西餐菜单不论在外在的编排上,还是在内在的内容上及所折射出的文化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1.结构性差异
(1)中西餐菜单的结构性差异首先体现在其编排上。中餐菜单的编排大体分成冷菜、热菜、汤菜等四个部分,而西餐菜单则分成开胃品、汤、副菜等七个部分。如下所示:
中餐菜单的编排
西餐菜单的编排
-冷菜
-appetizers(开胃品)
-热菜
-soups(汤)
-汤菜
-starters(副菜)
-主食和小吃
-maincourses(主菜)
-salads(蔬菜类菜肴)
-desserts(甜点)
-coffee,tea(咖啡、茶)
(2)其次,中西餐菜单的结构性差异还体现在烹调方法的繁复程度上。西餐讲求营养,菜单烹调方法比较简单,一般使用蒸、煮、炸、烤、焖等方法。而中餐讲究色、香、味、形、意、俱佳,烹调方法相当繁复,至少有50种之多,其基本烹调方法就包括九种:煮(boiling)、炖(simmering)、焖(stewing)、烧(braising)、炸(frying)、烤(baking)、蒸(steaming)、熏(smoking)、白灼(scalding)。仅“炸”就又可再分为:煎(pan-frying)、炒(stir-frying)、爆(quick-frying)、扒(fryingandsimmering)、回锅(twice-cookedstir-frying)、干炸(drydeep-frying)、软炸(softdeep-frying)、酥炸(crispdeep-frying)等,其加工方法相当细致。
(3)另外,中西餐菜单的内容也存在差异。西餐菜单只是简单列出菜名,再标出所用主、辅料及烹调方法和食用时附带佐料,给人朴素和实用的感觉。中餐菜肴及主食品种繁多,菜名也极其丰富。菜名的命名方式十分讲究,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又有浪漫主义的写意笔调;既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往往采用典故、比喻、夸张、象征等各种方式使得中餐菜的菜名既美妙动听,又形象逼真,追求“形美、音美、意美”,讲求吉利、喜庆,有些用料和做法无法在菜单中体现,选料极其庞杂。
2.文化差异
(1)饮食观念上的差异是中、西餐文化差异的突出体现。西餐强调营养价值,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多从“营养价值”角度来评价饮食的优劣;而中餐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并不太注意食物的营养成分,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
(2)这种饮食观念的差异导致了烹调文化也不尽相同。西餐烹调时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蔬菜多生吃,西方人不会吃他们认为没有营养价值的东西。烹调方法大多比较简单。中餐烹调讲求整体和调和之美,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要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为达到这一目的,有些菜肴的烹调方法相当复杂。另外,中餐在用料上往往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都是中餐菜肴极好的原料,比如西方人不会食用动物内脏,然而经过煎、炒、油炸往往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三、中餐菜单的英译
中、西餐菜单之间的巨大差异为中餐菜单的英译带来了很多障碍。面对这些障碍和困难,应该采取何种方法和策略来处理中餐菜单的英译呢?根据现代翻译学理论,从文本类型和功能的角度来讲菜单属于信息文本,以传达信息为主要功能,其目的首先是便于外国客人看懂、听懂。中餐菜单翻译的主要目的首先应是满足外国客人的用餐便利,其次是要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因此,翻译中餐菜单时,应首先遵循英语语言习惯,参照西餐菜单的特点,力求清晰、准确地反映菜肴的主要风格,同时又能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根据中餐菜单的命名特点具体谈谈笔者对中餐菜单英译的看法。
1.直接命名的菜肴的翻译方法
中餐菜肴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采用直接命名法。中餐菜肴的直接命名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主料、配料、烹调方法和形状或口感。这类菜名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原材料相加。一些中文菜名由原料直接组合而成,对于这类菜名应遵循以主料为主、配料为辅的翻译原则。即:主配料+with+次配料。如:
桂花鲜栗羹ChestnutSoupwithOsmanthusBlossoms
火腿豌豆HamwithPeas
鸡血豆腐BeanCurdwithChickenBlood
虾仁豆腐ShrimpswithBeanCurd
菜扒香菇MushroomswithVegetables
汤汁是很多中国菜的重要佐料,翻译时浓汤通常用with而稀汤通常用in。如:
蟹粉狮子头PorkBallswithCrabSauce
清蒸甲鱼BraisedTurtleinClearSoup
(2)烹调方法和主配料均出现的菜名,可按这一顺序译:即:烹调方法(通常用过去分词)+主料+配料。如:
菜炒鲈鱼FriedPerchwithVegetable
冬笋炒鱿鱼FriedSquidwithFreshBambooShoots
奶油烧鱼柳GrilledFishwithButterSauce
豉油蒸生鱼SteamedRock-FishinSoyaSauce
(3)有些菜名除了烹调方法和主配料,还体现了配料形状,这类菜名可按这一顺序译:烹调方法(通常用过去分词)+配料形状(通常用过去分词)+主、配料。如:
炖土豆块StewedChoppedPotatoes
炸猪肉丁Deep-FriedDicedPork
清蒸火腿鸡片SteamedSlicedChickenwithHam
2.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的翻译方法
中餐菜单中,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很常见。翻译时可直接用汉语拼音译出人名或地名,再译出菜肴的主要烹调方法和原料。如:
北京烤鸭BeijingRoastDuck
秦皇童子鸡QinhuangdaoBraisedYoungChicken
蒙古烤肉MongolianBarbecue
3.为体现中国餐饮文化,对于被外国人接受的传统食品,可直接使用汉语拼音。如:
麻婆豆腐MaPoToufu
云吞WonTon
东坡肉DongpoPork
担担面DanDanMian
4.对于中餐菜肴名称无法体现做法及主配料的,舍弃原菜名中的比喻形象,意译出原义,或先直译再加注英文注释。
如上所述,中、西餐菜单差异还体现在菜的命名上。西餐菜的命名往往着眼于菜肴的用料和烹调方法,朴素实用。而中餐菜命名往往赋予文化内涵,讲求吉利、喜庆,选料庞杂,有些用料和做法无法在菜单中体现。一些菜名选择并利用菜肴本身的色、香、味及造型的独有特色,迎合人们喜爱吉祥的心理,取一个美丽动听的名字。对于这类菜肴的翻译,一方面要设法译出菜的原料、烹调方式,另一方面,又要反映出中华饮食文化的情趣和意蕴。如:
牡丹鲜虾仁FriedShelledShrimpswithCrabRoe
芙蓉鸡片FriedChickenSliceswithEgg-White
炒玉兰片Stir-FriedBambooShootSlices
全家福HappyFamily――Acombinationofshrimps,pork,beef,chicken,lobsterandmixedvegetableswithbrownsauce
大救驾Dajiujia――ShouxianCounty’sKernelPastry
四、结语
人类的餐饮文化及语言的共性为菜谱的翻译奠定了语言的可译性基础。但中西文化的差异又给菜单的翻译带来了巨大障碍。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餐菜名寓意深刻,这更增添了中餐菜单的英译的难度。中餐菜单作为一种信息类语篇,其预期翻译目的是让外国客人能够看懂菜名,方便外国客人的用餐,同时增加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因此翻译菜单时既要注重每道菜的实质内容,又要讲求美感,考虑读者的认知和心理,使他们在了解菜肴的原料与做法的基础上也能体会其中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asaPurposefulActivity[M].ShanghaiForen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2]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曾武英:谈中餐菜单的英译方法[J].饭店实务.2003,(1)
[5]葛正明:荷兰专家谈饭店和菜单的译名.中国翻译.1995,(6):40~44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别范文1篇10
[关键词]中西方菜肴饮食文化译员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符号所传递的信息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符号系统中的过程。作为翻译的一种,菜名的翻译不仅具有翻译的一般特征,还有自己的特性。菜名翻译的目的是传递不同的文化含义,给对方带来审美享受。菜肴文化作为一门艺术,需要译者在对其菜名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如此的话,才能创造出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中英两种语言在翻译过程中所传达的文化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导致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背叛”。因此,在中西方菜名的翻译过程中,创造性的背叛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译者需要考虑和提倡的。
菜肴的翻译策略
中西方菜名是属于中西方文化中的专有名词,菜名的翻译有可译性、不可译性。有时,菜名的翻译还有零翻译的原则。菜名翻译的可译性指的是中西方菜肴在翻译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信息的对等。菜肴的名称即一目了然,让人很容易地联想到菜肴本身。这类菜肴是可以直接翻译的。而中西菜肴的不可译性指的则是对方的菜名属于本身文化中的专有名词,菜名中包含了本族文化有的,专门的,非他有的东西,在翻译的过程中,很难很好地去将对方菜肴中的文化寓意传达过去,信息之间的传递会不完整,所以,需要译者费一番工夫去研究,才能做到信息的准确、到位。对于很难翻译的菜肴,大部分情况下,译者会采用菜肴名字本身的拼音来表达。这样,就避免了误译。这种方法常用于翻译中国特色饮食,先按中文用拼音译出,再加以解释性的翻译,这种方法保留了一些“中国味”,得到普遍的认可。在美国和欧洲的中餐馆中,中文菜单翻译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译”。音译就是把菜品的中文名字用拼音写出来,这种方法既简洁直接也很有特色。而菜肴文化的零翻译则指的是翻译中的“不折腾”原则。就是继续沿用菜肴本身的名字。比如麦当劳、肯德基、比萨饼、意大利通心粉等等这些国内外的专业的快餐快饮名字继续沿用。因此,在中西方菜肴的翻译中,基本都是可以翻译的。对于菜肴的翻译,我们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做的是先翻译出菜肴的物质形态,再考虑菜肴的文化的意义内涵。菜肴的翻译中也应该处理好文化差异,解决文化缺省问题,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一是以译语文化为归宿,及归化补偿策略,二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即异化补偿策略,三则是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补偿策略。归化的代表人物尤金?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即目的语读者对以目的语传达的信息作出的反应,大致同源语读者的反应相同”。国内很多翻译学家,如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也都是归化理论的延伸。归化补偿策略要求译者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抓住译语文化的民族心理,使译文和原文达到功能对等。异化补偿策略对异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可以如实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同样,为了取得翻译的最佳效果,我们可以对菜肴的翻译采用归化异化结合的翻译策略。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拥有悠久的文化,各异的习俗,我国的菜肴形成了迥异的风格,形成别具风味的菜系,比较著名的有川菜、粤菜等。在这些菜系中,菜肴的名称十分繁杂,丰富多彩,并带有浓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下面主要分析中式菜肴的命名文化,在中国,以人物命名菜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特色。这类菜名起源于某位历史人物或者与其相关的传说。比如外国人熟悉的宫保鸡丁(Dicedchickenwithchiliandpeanutsinhotsauce)就有历史的来头,它是由清朝时一位叫做宫保的厨师创制的。四川有名的麻婆豆腐(MaPo’sbeancured)是清朝时一位脸上有麻子的老妇人发明的。还有以地方命名的菜肴,主要反映了各个地方的特产,烹调技术和风味。比如山东的德州扒鸡(Dezhougrilledchicken)以及江苏的扬州炒饭(Firedrice,Yangzhoustyle)。以菜肴的味道来命名是中式菜肴的一大特色。比如:咸水鸭(Saltedprawns)和五香牛肉(Spicedbeef)。在中国,由于传统的文化心理的影响,有些菜名用吉祥美丽的词语来象征吉祥如意,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比如有着宫廷般高雅名字的芙蓉燕窝(Eggwhitewithbird’snest)以及翡翠虾仁(Shrimpwithgreenvegetable)。此类菜肴的名字用传统的象征吉祥如意的东西,让消费者感受到菜肴的价值,心理上也得到了满足,因此深受喜爱。当然,有类菜肴的命名以数字来打头,这类菜名中的数字表示做菜时所用的原料的品种。因此,在此类菜名的翻译中一般只译出菜肴中所含原料的数量。例如:三鲜鲍鱼(Abalonewiththreeshreddedingredients),八宝冬瓜汤(Eight-treasureswintermelon),烧二冬(Braisedbambooshootsandmushrooms)。
中国菜肴的烹饪方法主要以炒、蒸为主,辅之以煮、烤、煎、炸等。而每一种烹饪方法都可分为若干细别。同理,汉语中的“烧”字英语中则有“roast,grilled,braised”等词语来表达,如烧牛肚是Braisedtripe;炸鸡是Deep-friedchicken;煎咸鱼是Friedsaltedfish;而中文中的“炒、炸、煎、爆”则在英语中统一用“fried”来表达,比如炒肉片是Friedporkslices;烧鹅是Roastgoose;烧三鲜是Sautethreedelicacies.“蒸、清蒸”则用steamed,比如蒸螃蟹是Steamedcrabs;清蒸甲鱼是Steamedsoft-shelledturtle.“炖、烩、焖”在英语中用stewed.如清炖甲鱼是Stewedsoft-shelledturtle;烩羊肉是Stewedmutton.黄焖大虾是Stewedprawns.与中式菜肴相比,西方人在饮食方面注意饭菜可口,经济实惠。一些西方的食品名称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西方食品的翻译问题,人们看法不一,译法各异。有人对汉语中对应食品的名称译成西方食品。如Sandwich译成“肉夹馍”,Hamburger译成“牛肉饼”。然而,人们普遍认为这种译法不妥。西方食品的译名应该保持“洋味”,反映西方饮食文化。鉴于以上原因,大部分西方食品可以采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比如:Potatosalad译为土豆沙拉,其中的salad即是根据西方有名的沙拉音译过来的。Hamsandwich译为火腿三明治。准确理解菜名、准确理解源语是翻译的第一要素,因此,进行中菜英译必须首先了解中国菜肴命名原则、方法。很多菜肴名称反映了该菜肴的原料搭配、原料形状、烹饪调味或原产地,属于“写实型”。此类菜肴在翻译的时候,可采用前面提到的利用翻译的可译性原则,对其菜名进行简单的词语之间的互译。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忠实传递信息。从国内翻译大师的观点看,无论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三标准,还是张培基先生的“忠实、通顺”或是刘重德先生的“信、达、切”标准,首先均是将“忠实”摆到了主要位置,也就是将准确放在了第一位。所以,在中西方菜名的翻译时,基本都是可译的,只要做到忠实于原名就行。例如:炸鸡卷friedchickenrolls;红焖肘子braisedporkjoint;清炖甲鱼steamedturtle;干炒牛肉丝stir-friedbeefshred;盐水大虾saltedprawns;红烧海参seacucumberwithbrownsauce;涮羊肉instantboiledmutton;蜜酱烤鸭roastduckwithsweetpaste.
东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征,致使一些菜名在翻译中很难做到完全的对等翻译。在翻译这类菜名时,由于找不到对应的目标语,只好放弃形象的、比喻的描段,略其形象色彩,退而求其文本上的不冲突、做到概念意义上的转换。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用不可译的原则,即舍去原菜名中的行话隐语、比喻形象,通过意译反映出菜肴的主要原料、烹饪方法等。例如“炒双冬”,实际上“双冬”就是蘑菇和竹笋,故译为sautémushroomsandbambooshoots。其他的,例如:红烧狮子头(红烧猪肉丸)braisedporkballs;白云凤爪(白醋腌鸡爪)pickledchickenpaws。而最后一种翻译的情况是在中西方文化中彼此熟悉的菜肴,或者饮食中双方所熟知的品牌,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等国外知名的快餐在翻译的过程中则需要采用零翻译即不翻译的方法。总之,在现代社会,随着菜肴文化越来越重要,随之而来的中西方菜名之间的翻译也日益重要起来,所以,要求译者在对菜名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首先了解菜名的特征和其文化内涵,然后再灵活地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进行文化和信息的对等翻译。
结论
在现代社会中,菜肴文化是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各国不同的地域、气候、生活习俗和传统观念的巨大差异,导致中西方之间的饮食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别。由于这种差异,中西方菜名也各具特色。菜名文化可以最直接地体现出本国菜肴文化,更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传统饮食,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因此,通过了解中西方菜名的文化,有利于在跨文化交流中能更好融入对方文化中,做到更好地交流。此外,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和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国菜肴及其名称将会继续变化。因此,这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还需要翻译工作者继续在这些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2001,6.
[2]刘琪.论中式菜名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3]穆连涛.从文化角度谈中菜英译[D].苏州大学,2005.
[4]周桥.谈谈中餐菜名英译[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
[5]熊力游.中华菜名功能与翻译处理[J].长沙大学学报,2004(3).
[6]黄芳.中餐菜单译法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07(1).
[7]熊力游.中华菜名功能与翻译处理[J].长沙大学学报,2004(3).
[8]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3,(4).
[9]李梦.中式菜肴的英译方法和中国饮食文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10]黄蔷,王微萍.浅谈中式菜名的英译及中国餐饮文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
[11]王伟娟.从目的论角度谈中餐菜单的翻译[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12]白薇.中文菜单英译之我见[J].考试周刊,2007.
[13]朱晓媚.浅释饮食文化中菜名的翻译技巧[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别范文1篇11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清洁级雄性SD大鼠70只,体重(200±10)g。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自中科院购进。
1.2实验用药补肾方煎剂:由巴戟天、甜苁蓉、枸杞子、生地、苦参、田三七、青皮等组成,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制剂中心制备成浓度为1.5625g/mL的煎剂。东宝肝泰片: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21219。胆固醇:上海伯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30208。
1.3实验方法
普通饲料适应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10只,继续普通饲料喂养。造模组:60只,予高脂饲料(普通饲料加10%猪油、2%胆固醇)喂养,12周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6组。模型对照组、中药组、西药组:继续高脂饲料喂养;饮食控制组、中药加饮食控制组、西药加饮食控制组:停用高脂饲料,改用普通饲料喂养。其中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饮食控制组予生理盐水灌胃;西药组、西药加饮食控制组:予含东宝肝泰片0.28g/(kg•d)的同容积水溶液灌胃;中药组、中药加饮食控制组:予含生药3.35g/(kg•d)的同容积补肾方煎剂灌胃。实验动物自由进食、饮水。4周后,禁食12h,乌拉坦麻醉,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70℃保存待测各指标。称肝湿重,取右叶肝组织1g,4℃下制成10%肝细胞匀浆,高速离心(4000r/min,15min)后取上清液,-70℃保存待测肝组织脂质。取左叶肝组织两块,分别作甲醛固定和戊二醛固定。
1.4观察指标
1.4.1一般指标观察体重、肝大体标本观察,肝湿重。
1.4.2生化指标检测血清ALT、AST、TC、TG、HDL、LDL及肝组织TC、TG、HDL、LDL指标,用美国雅培公司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试剂采用Beckman公司,曙光医院检验科协助完成。
1.4.3睾酮雌二醇
试剂购自北京原子高科和技术应用公司,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放免实验室协助完成。
1.4.4组织病理学检查(1)H-E染色:甲醛固定,常规洗涤、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参考文献,根据低倍镜下肝小叶内含脂滴细胞数/总细胞数的比值分别为0、
1.5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均数的比较用方差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实验中各组大鼠体重增长基本一致,进食、活动、灵敏度无明显差别。在实验的第13~16周,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饮食控制组及饮食西药组各有1例动物死亡,尸解多为肺淤血改变,1例为气胸,考虑死因均为灌胃损伤窒息所致。
2.2各组大鼠体重肝指数脾湿重/体重比较
模型组大鼠体重与正常组相比有所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
2.3肝功能变化见表1。由表1可知,模型组大鼠ALT显著高于正常组(P
012.4各组血清脂质变化见表2。由表2可知,模型组大鼠TC、LDL显著高于正常组(P
2.5各组肝组织脂质变化见表3。由表3可知,模型组大鼠肝组织TC、TG显著高于正常组(P
2.6血清睾酮雌二醇含量比较见表4。由表4可知,模型组大鼠血清睾酮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
2.7实验动物病理及组织学改变
2.7.1肝脏大体形态观察正常组:肝脏呈红褐色,质地柔软,富有弹性。模型组:肝脏体积增大,颜色呈黄色或黄灰色,质地松脆,弹性较差。中药加饮食控制组:肝脏体积较模型组稍小,较正常组仍大,颜色呈浅淡的红褐色,弹性柔韧性接近正常组。西药组、西药加饮食控制组、中药组:肝脏体积接近模型组,颜色为浅淡的红褐色多见红黄相间的脂肪浸润,质地较正常组织软,弹性柔韧性较正常组略差。饮食控制组:接近模型组。
2.7.2光镜H-E染色观察见表5。正常组:光镜下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索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呈多面形,核大而圆。模型组:可见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主要为小泡性脂肪变性,部分为大泡性脂肪变性,同时肝小叶内和汇管区可见单核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以小叶内炎症为主,部分肝小叶内坏死灶融合成片,有2例出现碎屑样坏死,2例出现桥接坏死,NASH模型复制率为100%。中药加饮食控制组: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索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脂肪变性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正常肝细胞多于脂肪变性肝细胞,个别标本可见灶性坏死、无碎屑桥接坏死出现。西药组、西药加饮食控制组、中药组、饮食控制组: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介于正常与模型组之间,其中西药组、西药加饮食控制组、饮食控制组各见1例碎屑样坏死,饮食控制组见1例桥接样坏死。
2.7.3肝脏超微结构的观察
正常组:肝细胞内基质丰满,线粒体丰富,线粒体嵴显示清楚,内质网丰富。
模型组:肝细胞内出现大小不一的脂肪空泡,细胞基质松散稀疏,线粒体数目减少,嵴结构显示不清,粗面内质网稀疏松散、短小破碎,个别标本细胞间质可见胶原纤维生成。
中药加饮食控制组:肝细胞内仍可见少量脂肪空泡,细胞基质略松散,线粒体数目、嵴结构未见明显异常,粗面内质网丰富,无短小破碎。
西药组、西药加饮食控制组、中药组、饮食控制组:介于正常与模型组之间。
3讨论
3.1中医对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中医没有脂肪肝病名,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中医的“积聚”、“肥气”、“胁痛”、“痰浊”、“癖病”等范畴,关于其病因病机的论述散在于众多古今医著中。《素问•病能论篇》言酒风证“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难经》论积证,称左胁下积块为“肥气”,右胁下积块为“息贲”,云“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诸病源候论•癖候篇》言“癖者,谓僻侧在于两胁之间,有时而痛是也”。《酒癖候》云:“因大饮酒后,渴而引饮无度,酒与饮俱不散,停滞于胁肋下,结聚成癖,时时而痛……”。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以肝为主,涉及肝、脾二脏;病理产物为痰、浊、瘀、湿;病因病机可归为酒食不节,或感受湿邪,或嗜食肥甘等而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机郁滞,血脉瘀阻,气、血、痰、浊互相搏结而形成。
3.2补肾方治疗脂肪肝的理论依据补肾方是王灵台教授积多年临床经验探索出的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经验方,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发现脂肪肝的发病与慢性病毒性肝炎某一阶段的病机有一定的相似性。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起始原因虽为湿热疫毒,但旷日持久,穷必及肾,表现为肾气亏损,湿热未尽。脂肪肝的患者多为痰浊之体,虽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但脾的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和气化。肾主水液,肾阳为人体诸阳之本,肾阳肾气虚损,势必影响脾之运化,而致湿浊内生,表现为湿浊为标,脾肾亏虚为本病的病机改变。补肾方由巴戟天、甜苁蓉、枸杞子、生地、苦参、田三七、青皮等组成。巴戟天辛甘微温,温而不燥,补而不滞,补肾助阳;甜苁蓉甘咸而温,滋腻柔润,补而不峻,既补肾阳,又益精血;枸杞子味甘性平,柔润多液,入肝肾经,既补经血,又益肝肾;生地甘寒质润,入肝肾经,滋肝肾之阴。四药配合,阴阳互求,肝肾同治,共达滋肝补肾之效,为方中君药。苦参性味苦寒,清热燥湿,以除湿热之标,为方中臣药;久病必瘀,佐以田三七活血散瘀;青皮独入肝经,疏肝理气,为方中之使药。全方配伍精当,相辅相成,标本同治。近年研究发现,脂肪组织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储能仓库,而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脂肪细胞分泌调节因子如瘦素(leptin)、脂联素(adiponectin)等一系列肽类进入血循环,作用于远处器官,参与调节脂肪代谢、摄食行为及胰岛素敏感性,并可维持能量的平衡。肥胖的脂肪肝患者多伴有性激素水平的异常改变,男性超重及肥胖者总睾酮及游离睾酮呈下降趋势,女性随BMI增加总睾酮呈升高趋势,超重及肥胖者游离睾酮高于非超重组[2]。用针对胰岛素抵抗的二甲双胍治疗肥胖者,有利于改善内分泌紊乱[3]。实验中发现,模型组大鼠血清睾酮显著低于正常组,补肾治疗能显著阻止血清睾酮的降低;模型组大鼠血清雌二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7>0.05)。证明补肾方有改善内分泌紊乱的作用。本实验通过补肾方治疗高胆固醇性脂肪性肝炎的研究,提出了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又一种新思路,该治法明显区别于单纯针对标证的治疗,体现了治病求本的治疗思想,加深了对脂肪肝病因病机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曾民德,王泰龄,王宝恩.肝纤维诊断的疗效评估共识[J].肝脏,2002,7(2):附页3-4.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别范文篇12
【关键词】西宁市居民饮食文化
特定地域的饮食深刻地受到各民族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形成和发展成为该民族传统社会中具有符号性和象征意义的物质文化。西宁市居民的饮食文化从一个侧面上折射了西宁市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区域文化的适应、整合与变迁的过程。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西宁市居民的饮食文化进行了调查,从而探讨了西宁市居民饮食自身的发展以及外来饮食对西宁本土饮食习惯的改变和影响。
一、调查问卷基本状况
调查人数:总共对106人进行了调查,其中有效问卷100份。调查地点:选择西宁市泰宁花园、康乐、义务商贸城和中心广场人口密集的地方进行调查。方法:随机调查。被调查者基本状况:男性占53%,女性占47%;25岁以下占12%,26―35岁占26%,36―45岁占33%,46―60岁占21%,60岁以上占8%。
二、对西宁市居民的饮食文化调查问卷分析
1、对西宁市居民传统饮食的认同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西宁本地居民对西宁传统饮食了解较多,是因为西宁地区大部分农作物都是小麦,青海雨水偏少,不适合种植喜欢水的水稻,而且西宁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已经养成了吃面食的习惯,并且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利用小麦面研制出了多种可口的面食,比如面片,拉面,搅团,擀面条、饺子、包子等。由于种类较多和面食充饥持续时间较长及保暖的功效,西宁居民平时主要吃面食,据了解,土生土长的西宁本地居民至少平均每天要吃一顿面食。即使不经常吃传统饮食的,也通过周围的亲朋好友对西宁传统饮食了解较深,因此,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表示对西宁居民的传统饮食并不陌生。
受地理和气候等原因影响,西宁本地居民利用自己耕种的农作物和喂养的牲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作了很多适合本地居民口味和生存环境的饮食,加上长期以来养成的饮食习惯,大多数长期生活在西宁的人都喜欢西宁传统饮食(见表2)。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见表3),很多当地居民都会做一些西宁的传统饮食,这也许就是西宁地方特色饮食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因。与外来饮食相比,西宁传统饮食的做法很特殊。有些饮食需要很多人合作才能完成,比如:面片,也叫尕面片,是西宁传统饮食中最普遍又独特的家常饭,这种面片是用手揪出来的,因此在做面片时总能看到两三个人围着一个面片锅揪面片,不论男女,甚至小孩子也会揪几下,在耳濡目染和亲身体会之下,许多小孩子从小就学会了西宁传统饮食的简单制作方法。这也是在调查中绝大多数被调查者会做西宁居民传统饮食的原因。
2、西宁市居民传统饮食在国内的知名度调查
问卷分别从西宁居民传统饮食的种类,宣传力度,开发程度,知名度高低等几个方面来调查西宁居民传统饮食的知名度。
从表4可以看出,当地居民认为西宁传统饮食的种类还是很多。西宁居民的传统种类确实不少,西宁市居民早年主要以面食为主,比如面片,拉面,搅团,擀面条,馓子,锟锅馍馍,狗浇尿,酿皮等,都是用小麦磨成的面粉制作而成,还有用小麦做成的甜醅。西宁市居民还用适合于高原上生长的山羊和牦牛,制作了独具风味的烤羊肉,手抓,杂碎汤,牦牛肉干等。然而,在种类繁多的传统饮食中,真正著名的并不多,当地居民一般在宴请活动中,一般都选择川菜、湘菜、海鲜和四川火锅为主,西宁传统饮食只是作为一种小吃流行于西宁市的大街小巷,在西宁以外的其他省份和其他城市很少见到西宁传统饮食的影子。
从对西宁市汉族传统饮食的知名度调查可以看出(见表5),西宁市居民的传统饮食的知名度不高,在对几位来西宁旅游的游客的访谈中了解到,游客在“来西宁旅游之前,从电视上看到的各地小吃介绍中得知,西宁的马忠酿皮比较好吃,对其他的饮食都不了解,来到西宁之后,才发现西宁的饮食种类还挺多的。”可见,西宁市居民的传统饮食的知名度还是很低的。
一个地方的饮食主要是要靠其自身的实力来提高知名度,但是宣传力度也是很重要的。正如外地游客所言,是通过电视节目中对各地小吃的介绍而得知西宁马忠酿皮的,可见食品宣传的重要性。一个地方的饮食要想人人皆知,不论是通过广播电视,还是通过其他途径,都要进行必要的宣传。对西宁市汉族传统饮食的宣传力度见表6。
3、外来饮食对西宁居民传统饮食的影响以及传统饮食的变化
在调查访谈过程中发现,一方面是外来饮食的色、形、味让长期吃本地饮食的西宁人感觉新奇,另一方面外来饮食尤其是四川菜和湘菜中的辣、麻等是西宁传统饮食中的惯常味道,特别适合西宁人的口味。因此,对于西宁传统饮食的影响很大。外来饮食对西宁饮食的影响大小见表7。
西宁饮食文化作为一个连续发展和创新的动态过程,是在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下,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群体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的,飞机、汽车、火车等便捷的交通工具和高科技的通讯手段,打破了高山大川的自然阻隔;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能够使人们随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让人目不暇接、铺天盖地的各类信息正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对自己文化价值观念的重新评价和审视;日益频繁的人口流动加速了区域间的交流互动和文化的相互借用,从而导致了西宁市汉族传统饮食的变化。西宁居民的传统饮食的变化大小见表8。
从表9可以看出,认为坚持自己风格的人占得比例高一些,在访谈中,被调查者认为西宁的传统饮食在国内的知名度还不高,应该加大其宣传力度,将原汁原味的西宁传统饮食展现在人们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宁传统饮食,以免在改善的过程中丢失了自己的精华和独特性。
4、外来饮食对西宁传统饮食的影响的因素分析
(1)人口的迁入。从1949年开始,国家先后派遣大批军队、外省干部支援青海及西宁建设,并从全国分配一部分学生来宁工作。从1956年开始,国家又从上海等大中城市搬迁一部分企业落户西宁,在这种长期的文化交流中,两种文化互相影响,以致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都会受到彼此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入频繁,大量的外地人口进入西宁,自然就引进了一些西宁传统食品中所没有的种类,丰富了本地区的食品种类。
(2)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西宁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大米、菜类、水果、海鲜等方面的人均消费量也有很大提高,人们的饮食口味也在发生着变化。经济发展对西宁居民的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反映在西宁居民的饮食变化上。
(3)科技发展。首先,在食品的制作上西宁开始选用较为先进的设备来制作食品,产生了一些传统饮食中所没有的食品种类;其次,由于科技的发展,有了温室蔬菜,西宁在冬天也有新鲜的蔬菜吃;最后,在饮食结构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西宁居民的饮食越来越科学。
外来饮食影响西宁居民传统饮食的因素很多,比如电视,广播,书刊等的传播作用,通过不同途径学习和接受外来饮食。比如可以通过烹饪书籍来学习外来饮食的制作方法,从而影响传统饮食。
5、外来饮食和西宁传统饮食的比较
从表10、表11可以看出:大多数西宁居民长期食用传统饮食,因此也就更加喜欢传统饮食;大多数人喜欢西宁传统饮食,也习惯于传统饮食的做法,因而更多的西宁居民在更多的时候在家里做西宁传统饮食,如:面片,拉面等。在访谈过程中,很多人都认为在习惯了西宁传统饮食后,比如经常吃拉面,面片,偶尔吃顿米饭和炒菜,会觉得有一种没吃饱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
6、关于西宁市居民传统饮食的发展调查
从表12的调查结果得知,绝大多数的调查者认为对我们传统的饮食保护力度欠缺,应该加强对于西宁市居民的传统饮食的保护力度,以免使西宁传统饮食“变味”了。
从表13看,西宁传统饮食的发展主要还是要靠开发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其次就是依靠政府的力量,加大政策支持和宣传力度。
三、问卷调查结论
上述调查结果统计显示,西宁市汉族传统饮食在外来饮食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冲击中,西宁居民有选择地接受外来饮食文化的同时,也竭力保持了传统文化之中最具特征的元素。尽管西宁市居民的饮食受外来饮食的影响很大,但是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还是更喜欢传统饮食,并且在家里经常食用的也是传统饮食。但是调查也显示,西宁市居民的传统饮食缺乏自己的品牌,加上缺乏宣传力度,因此在国内的知名度远远不如川菜等菜系,我们应该加强发展西宁市居民的传统饮食。
首先,西宁居民应该不断开发饮食文化资源,利用饮食文化资源,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优点,创造出拿得出手的品牌。应该将具有特色的传统饮食做精做强,严抓质量,使得有特色的饮食更具生命力,同时政府和民间要共同努力,创出自己的品牌,比如马忠酿皮,并引入到外地去,就像云南过桥米线一样,使西宁居民的传统饮食不仅在青海,在全国其他地方也具有消费人群。
其次,应该加大西部大开发的力度,使西宁的经济快速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西宁,了解西宁,做到将游客吸引进来,让游客亲自品尝西宁特色、可口的传统饮食,让外地游客用自己的亲身体会来为西宁居民的传统饮食做宣传。
再次,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宣传西宁居民的传统饮食。开设工厂,形成加工生产“牛肉干”的模式,将西宁居民的传统饮食进行深加工,运输到外地,使更多的人品尝到西宁传统饮食。比如,将酿皮做成像方便面一样的速食品。
最后,西宁市政府的有关部门对发展西宁传统饮食、要进行认真研究,要出台相关政策,对少数传统菜肴烹饪制作工艺的传承,以及烹饪厨师的培训定级,传统菜肴的标准要作详细规定,要把做好旅游市场与传统餐饮的销售结合起来,在各类商贸洽谈、文化交流活动中展示地方饮食文化,积极组织传统餐饮企业参加各地举办的传统餐饮企业参评参展活动,积极向外宣传西宁传统特色餐饮业。
【参考文献】
[1]启航:饮食变变变[J].美食,2010(5).
会计与审计范例(3篇) 2024-01-24
无人机培训个人总结范例(3篇) 2024-01-24
房地产销售工作总结范例(整理3篇) 2024-01-23
十进制数二进制相互转换(知识和题目)2025-06-24
编码的基本方式和应用(知识和选择题)2025-06-24
攀枝花大河中学介绍(国家级重点特色高中)2025-02-19
小学音乐教师年终工作总结四(整理3篇)2024-01-24
教科室春季学期工作总结范文2024-01-23